假期带娃出门玩这饮料不能多喝!小心电解质紊乱!
小长假很多人选择去旅游、聚餐、露营、去户外运动,与朋友相聚、出去玩运动汗如雨下,身心放松。
在高强度运动过后,我们总需要吃点啥、喝点啥来补充身体流失的能量,五颜六色的运动饮料也因此爆火,不少人甚至在家里几箱几箱的囤,把运动饮料当成普通解渴饮料来喝。
在我国国家标准《GB 15266-2009运动饮料》中,运动饮料被定义为:
营养素及其含量能适应运动或体力活动人群的生理特点,能为机体补充水分、电解质和能量,可被迅速吸收的饮料。
在普通饮料基础上,运动饮料除了补充人体在运动中丢失的水分之外,还需按照国家标准,对其中所含的营养素成分和含量也有强制性要求。
这些强制性营养素成分和含量保证了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,在剧烈运动后,能帮助及时补充运动时因出汗而随汗液流失的钾、钠等电解质,维持人体酸碱平衡。
运动过程中和运动过后,如果不及时补充电解质,可能会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、水盐代谢紊乱,神经与肌肉的正常功能,出现颤抖、抽筋、神志模糊、严重脱水等症状。
普通饮料中添加的糖分大多是白砂糖、果糖、葡萄糖等易吸收的糖类,易吸收的同时,也会使血糖水平迅速增高,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,又快速让血糖降低,不利于血糖稳定。
而运动饮料中,除了添加精制糖外,还加入低聚糖这一类水溶性膳食纤维,比如低聚果糖、低聚异麦芽糖、大豆低聚糖等,有助于延缓糖分的吸收,帮助维持血糖稳定。
而且,按照国家标准,运动饮料的含糖量需保持不超过8%,低于或等于血液的晶体渗透压,便于运动饮料中的营养成分被人体吸收。
严格意义上来说,功能饮料不属于运动饮料,像市场上的红牛、脉动等等,其实都属于维生素功能饮料。
但现在大多数功能饮料中不仅含电解质,还会添加一些牛磺酸、维生素等活性物质,可以起到补充氨基酸和维生素,有助于体力恢复,一般运动时也可以喝。
普通饮料追求口感,主要成分是糖和其他调味成分,运动饮料则是为了达到补充体力的需求,会添加其他营养素。
普通人日常情况下,运动量不大,也没有跟专业运动员那样,需增加运动力,有拿到好名次的压力,完全没必要喝运动饮料,喝白开水就足够了。
如果运动量不够,又摄入更多的糖分和能量,肥胖、龋齿等健康风险概率也会增加。
我国标准规定,运动饮料中钠含量一般在50-1200 mg/L之间,喝运动饮料必然会增加钠的摄入量。
钠摄入过量会增加血压、中风、心血管疾病、胃癌、缺钙、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患病风险。
谁料我们一直推崇清淡饮食,炒菜少放点盐,却又从运动饮料中又把钠给喝回来了。
国内大多运动饮料中会增加牛磺酸、、肌醇等可以促进神经兴奋、提升运动机能的成分。
这些成分属于高离子成分和神经兴奋成分,肾脏代谢有问题、对敏感或神经亢奋的人群都需慎重饮用。
同时,普通人如果在没有运动或运动量不大的情况下,大量喝运动饮料,反而可能会导致出现腹泻、电解质紊乱的症状,或会对等物质产生依赖作用。开云